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这些观念是最难去除的。
虽然你心中没有动贪嗔痴之念,但见惑这些观念去不掉,就是止观的观不到,就不能证果。
所以须陀洹能证果,不论他修白骨观、不净观、念佛,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(还没有断),破了身见。
所以劝诸位赶快修白骨观,身见真空了,可以证须陀洹果,这是正面。
《维摩诘经》用了反面,把正面消息告诉我们了,他说“如须陀洹身见”。
证到须陀洹应该是绝对没有身见的,对不对?
所以他是反面告诉你要去掉身见。
“如阿那含入胎”,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,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。
但是三果罗汉还有没有身呢?
有的,在色界天,那不是胎生,在大乘来讲是化身,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,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,没有彻底了生死。
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生死,这仅是对欲界而言。
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,必须要证到三果、三禅天的境界。
禅定功夫到了,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,但是如果见地不透,还是不行的。
见是最重要的,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,八十八结使。
配合教理与修持,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。
《维摩诘经》还是用反面,衬托正面的道理:要到了阿那含果,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。
“如阿罗汉三毒”,贪嗔痴叫三毒,到四果罗汉的境界,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。
可是真不起了吗?
没有。
本经下面天女散花一段,把阿罗汉没有大解脱的一面露出来了,余习未断,习气没有断。
贪嗔痴三毒还是暂时伏下去而已。要把余习完全断了,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萨道,入世来修才行,在出世法中是断不了的。
十几年前快二十年了,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此地的一个山洞中打坐,没有人供养,经人介绍给我,我就供养他。
他每个月要下山来我这里,拿些米和日用品带回去。
过了近一年,我就告诉他,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,也悟不了道。
因为你是修行人,我供养你有功德,但是你缺德了。
他说:“老师,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,我在山顶上已经是无欲境界。”
我说:“你算了吧!不要吹了!我带你去声色场所,你还能保持在山顶上的境界才差不多。你在山上可以,一入世统统垮了。”
他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,我说你来到我家中,书架上都是佛经,你看也不看,只坐在厅看茶几下面的画报,就凭这一点我就看穿你了。
他当场忏悔,后来还俗结婚生子。
所以说,三毒纵然到阿罗汉境界被伏了下去,不会心向大乘,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炉里锻炼,是过不了关的!
哪有这么容易!所以要学地藏王菩萨的精神,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锻炼。
禅宗祖师的偈语你们要记得:
剑树刀山为宝座
龙潭虎穴作禅床
道人活计原如此
劫火烧来也不忙你的禅堂在哪里?就在剑树刀山上。学道的人就应该在这上面磨炼。
“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”,恚是怨恨心,怨天尤人是恚心。
嗔心是更强烈的怨恨心。
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没有贪恚心,绝对不会犯这个戒的。
禁就是戒。
维摩居士说,修梦幻观的人,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犯了贪嗔戒(没有讲痴)是反面说的。
为什么他六度中只提这一条,其他都不提?
你看《金刚经》,明明是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,重点却是在布施和忍辱,布施到了内布施就是般若,中间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己作例子,佛在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动念(如项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气派,但还是不能与佛的气度修持相比),说明忍辱波罗蜜的重要。
做到布施、忍辱这两项,般若波罗蜜自然成就。
做不到这一点,就不能成就。
得忍菩萨还有痴不?
有的,大乘菩萨贪恚念头都断了,无比地慈悲众生,这一念慈悲就是痴的根本。
我说是负责任的。
“入佛烦恼习”,正面地讲,成了佛是绝对没有烦恼习气的。
反面地讲,对不住,还是有一点点烦恼习气。
佛与佛见面也要问:“众生易度否?少病少恼否?”
这可不是我乱说的,所以学佛成道难啊!
学禅的人是不可能离开《维摩诘经》的,但是如果学禅的人笼统地去读《维摩诘经》就糟糕了,因为你的功夫见地都要拿这个经来核对的。
“如盲者见色”,盲人哪能看见颜色?
嘿!绝对看
874章 品《维摩诘经》(32)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